■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金良祥 博士
  儘管國際社會翹首以待,但到截止之日,伊核全面協議談判還是以決定延期而告終。自從12年前伊核成為熱點問題以來,國際社會便對和平解決伊核問題抱持期待。然而,美伊雙方互疑之深,大大超過實際預期。伊核談判雖然仍沿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技術層面上,全面協議談判主要面臨三大障礙。一是伊朗究竟是否可擁有以離心機數量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核燃料生產能力。伊朗目前處於工作狀態的離心機數量約為9400台,實際擁有數量約為1.9萬台。根據報道,美方曾經主張伊朗實際處於工作狀態的離心機數量只能為1500台,全面協議談判之前,美方立場有所鬆動,表示可接受4500台,而伊朗則要求8000台。從本輪談判來看,差距一定仍然存在。
  二是取消多少製裁以及如何取消製裁。伊朗方面要求達成協議之後,所有製裁都必須立即取消,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製裁以及美國和歐盟對伊朗的單邊製裁;而美國方面則只承諾逐步取消製裁。錶面看來,美國欲將伊朗未來兌現協議義務作為其取消製裁的前提條件,但事實上,即使伊朗完全按照美國的要求去做,美國也不能實現完全取消製裁的目標。
  美國對伊朗的單邊製裁以2012年國會通過的法案為依據,若要取消需國會投票。由於國內政治的原因,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會都不可能通過取消對伊製裁的決議。而這些製裁恰恰涉及伊朗能源和金融領域,對伊朗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打擊。
  鑒於取消製裁的難度,奧巴馬政府試圖利用總統權限暫停製裁,換取伊朗在談判中作出讓步。但總統的授權是有限的。根據製裁法案,總統可以暫停製裁的期限為12個月,期滿之後,可再繼續暫停製裁12個月,但總共不超過24個月。
  三是協議的期限。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代表要求全面協議的期限為20年,但伊朗只接受5年的期限。伊朗要求協議期結束以後,應該擁有與所有其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同等的權利。
  技術層面上的分歧實則是兩國政治上互疑的反映。誠然,美伊各自國內都不乏主張與對方緩和和發展關係的精英,但同樣也存在強大的反對與對方改善關係的勢力。儘管人質危機已經過去35年,但其夢魘仍然是制約美國對伊外交的重要因素。2013年,一部以人質危機為題材的電影 《逃離德黑蘭》 獲得了奧斯卡大獎;2014年,美國拒絕為伊朗新任命的駐聯合國大使頒發簽證,理由是該人選曾經涉嫌參與部分綁架人質的行動。更何況,受猶太人游說團體的影響,國會則是美國內反伊政治的大本營,一直掣肘美伊關係。
  伊朗國內的情況也差不多。儘管魯哈尼總統聲稱伊美敵對並不是“刻在石頭上的”,但2013年從紐約返回德黑蘭之際在機場還是“被扔了鞋子”,原因是他與奧巴馬通了15分鐘的電話。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在伊核問題上有最終發言權,但他幾乎從未正面稱呼美國,而是代之以“傲慢大國”和“霸權國家”等等稱謂。
  延期後的伊核談判仍將面臨更為艱巨的挑戰。2015年1月,美國新一屆國會即將履職,共和黨將全面掌控參眾兩院。國會眾議院很有可能出台並以超過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新的關於伊核問題的議案,內容可能包括取消總統暫停對伊製裁的授權、增加取消製裁的難度以及追加新製裁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使伊核談判達成全面協議,也不意味著伊核問題從此解決。伊朗是否還有未申報的核設施和核計劃,會否秘密將其核計劃用於軍事目的,這些問題不會因為協議而自然消失,仍將是美國和西方國家乃至國際社會關註的焦點。同時,無論是短是長,協議總歸有一定期限,協議期限一到,伊朗核計劃還將讓西方國家寢食難安。  (原標題:只有進展,沒有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20hapwp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